从双碳和科技赋能看城市更新2021-11-15 01:05
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双碳路线,是国家在世界舞台做出的率先表率,也是近期的大政方针。而智慧楼宇也是楼宇运营未来的方向,我们在低效楼宇的升级改造中,如何贯彻与落实双碳目标,用智能、科技赋能楼宇,最终提升楼宇价值。 从左到右为四格互联副总裁从巍、 博锐尚格执行总裁窦强窦强、美国WELL研究院亚洲区业务发展部副总裁宋怡、美国Gensler设计事务所副总裁JERRY HUNG 碳中和和科技赋能,在做写字楼更新改造或者是低效楼宇提质增效,要做到节能方面的更新或者节能方面措施的升级,节能和环保不仅仅只是双碳,双碳这个目标,在城市更新里面,除了做节能环保方面,还应该做哪些工作,是论坛上此次讨论的话题。 四格互联副总裁从巍 从巍:很多区域政府谈城市更新城市导入,前面提了很多概念,大家从纯房地产思维模式一定要转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考虑整个不动产的概念,政府以前关注园区,现在园区跟写字楼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谈一谈三个方面对建筑物本身能耗绿色的理解。 第一个方面是建筑能耗点,大的设备的能耗比如说空调、电梯、照明,这个设备本身各种新技术应用大家都比较了解,但你会发现一个问题,这些东西推给您的时候你发现没法统一管理,每一个推一堆东西,甚至带一个app给你,你要用的时候不关联,但是最终服务于进驻企业和进驻企业员工它的便利性和生活使用,比说怎么设计交通让人走得少一点,让车开得少一点,比如说我们怎么设计空调开放时间和关闭时间,符合各个企业不同上班时间段,大家需要更能拉通的方法来做这件事情,这是大家更应该考虑,前面嘉宾谈运营方面的节能,这个在运营方面,我们运营简单交给物业管理,中国物业管理专业积累程度是不够的,尤其在写字楼里面,在这一块是不是借助工具来去更方便管理。 第二个层面是建筑物的生命周期,从运维角度来看,全生命周期看一个建筑物从它的投入使用到平稳运行到最后退出,它在前段和后段能耗的消耗是比较高的,效能是比较低的,中间平稳运行是能耗相对低而且使用效能相对高。从生命周期角度考虑,怎么能够缩短前面适应期和后面退出阶段,延长中间平稳运行阶段,这是在从技术手段和前面很多手段要去怎么考虑的问题,细节可以进一步讨论,这是第二个维度。 再延伸一点,现在讲城市更新,一个建筑物或者设备设施如果管理不当,它这个使用周期变短,干掉重新换一遍能耗消耗是非常高,怎么样在它退出之后,能够有第二个生命,第三个生命有新的用途。 第三讲,意识层面,一栋楼里面用户的意识也要参与碳排放,自己身边很多小事都跟能源跟绿色是有关的。老百姓能不能有这个意识,楼里面企业和企业的员工是不是有这个意识,也跟能耗绿色很有关系,怎么样把参与方式和宣传方式让大家共同参与进来。跟用户互动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跟一个机构谈把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党建也作为建筑物的运营里面来。 博锐尚格执行总裁窦强 窦强:我认为双碳这件事跟刚才说的政策其实并不是完全挂钩,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生活水平要求是越来越高的,从原来没有照明到电灯,没有空调到有空调变得越来越舒服,为了牺牲人的体验降低能耗这件事我并不是十分赞同。 并不是双碳的目标驱动着现在的政策,而是政府还有一个双控,控碳排放的总量和强度,更多是在工业领域控制。 关于双碳目标怎么实现,在建筑领域,这个是清华大学姜毅院士提的理论,建筑的碳中和怎么实现。建筑是不可能实现零能耗的,零能耗这件事是伪命题,很多欧洲北欧包括做保温很好的房子总归要有能耗,零碳可以实现,有能耗到零碳怎么走? 第一步做节能,把整个楼需求量降下来这是可以做的,各种各样的金融措施可以做。 第二步,中和。在一些维持必备的,叫必备生活和工作需要情况下,要做中和,第一步,全电气化,这室内还有烧煤气还有化石能源,永远中和不了,为什么?本身燃气灶一开二氧化碳就出来。要全电气化。第二,尽量用清洁能源,无非就是光、风然后水力发电等等这些清洁能源,清洁能源里边最可以大面积利用是光伏,现在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光伏,建筑光伏是非常值得推广的,尤其是现在很多光伏装配式的建筑光伏和建筑一体化都很多,而且还有很多地方包括西北地区光伏产能非常高。 光伏怎么能够很好应用在建筑里边?储能。并不是发出来马上就能用,加一个储能单元,发出来之后能给晚上用。 第三个,直流建筑,光伏发电是直接产生直流电的过程,包括我们电池储能储的也通过直流方式储能,楼内各种用能设备,手机、电脑包括用的各种各样的电器是用直流,光伏并到电网,电网变交流,交流到了楼内,经过这两次转换之后,基本上就会有20%左右能耗的损失,直流建筑这件事可以去做。 第四个,建筑本身还要有一个柔性匹配能源网络。之前用火电站排放二氧化碳,跟电场一说电场就发就好了,我们用光伏的时候,你想跟老天爷要电,阴天没办法,发不出来,发电厂发电是刚性,楼要变成柔性,双碳战略下楼宇升级改造,考虑光储直柔。 美国WELL研究院亚洲区业务发展部副总裁宋怡 宋怡:我觉得这是整个产业链的闭环,从大的双碳战略下怎么样参与?第一,共方共赢。第二,整个闭环才有发展前景。 在双碳下,也是有很多的解决案例在业界也是非常专业公司,我可以举一个我前年前,我十几年一直做绿色节能领域,在天津有一个零能耗的建筑,当时是跟天津城投一起合作,一万多平米,它其实花了很大的代价去达到零能耗,所谓低碳就是零碳,它那个项目完全零能耗,用了包括主动式被动式到最后智能化的节能,每平米的造价至少将近1.5万到2万,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窦总说零能耗是伪命题,太难了,像一般北京比较好的办公楼基本上它的总造价成本在7、8千,你要达到零碳要翻倍还多。 国家今年提出碳中和,主要还是在电网端,你的能源最顶层,对于建筑来说虽然占到全社会能耗的40%,但是它的节能的路还是比较长,所以我们觉得探讨,在这里面怎么样探讨一个商业模式包括有资本进入,包括对于商户的这些,包括符合我们西城区本身的定位,像西城区没有重工业,很多都是旅游、后海,古建筑,怎么样把它融合在一起,包括它金融属性,一起去开展,像我们这个标准一样,之前很多年都是以建筑为核心,现在这个标准是完全以人为核心,人的健康、人的节能。所以怎么在平衡节能低碳情况下还能以人为本,让人满意,这是在双碳情况下需要去追求的。 包括在我们的标准里面有很多对于运动的一个要求,怎么去设计,让我们的人更多运动起来。刚才提到电梯就是,很多办公楼愿意走电梯,一上来只能看到电梯,我看不到楼梯的入口,所以我只能去用电梯。其实很多人他是愿意用楼梯愿意运动起来,从城市规划角度,它的运动的流线包括怎么通过环境让我的人更好运动,怎么样设计步道,比如上海或者成都,政府已经做运动的步道,走廊,骑自行车的绿色走廊,这是从运动的角度,包括从营养角度,包括从精神层面。比如现在国内大家都很诟病中国建筑的审美,中国审美的一个疲乏,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一个要求,现在很多人民它的生活水平已经完全提高了,它需要的是一种精神的美感。我们现在的建筑我们的室内的这些设计还有我们的街道,其实它很多时候没有达到我们的需求,从城市发展角度,审美,以人为本这些精神层面才是我们可能最终要追求的。 满足双碳基础下怎么以人为本,可以在西城区政府主导下可以跟整个闭环去做很好的合作,包括我们这个机构其实也是一个大的健康的平台,我们不光是推标准,我们从单体的健康建筑到社区到我们跟清华城镇研究院清华大学一起研究健康城市健康城区,包括像上海世博,瑞安的新天地这些社区都已经成为了健康的社区,所以从这些角度,包括最终要达到低碳和健康,需要通过产品产业升级。所以推动这个标准也是希望产业升级。从绿色产业、节能产业角度倒逼供应链的升级,这些可以从政府的政策、资金的这种鼓励来说,可以一起去合作。 美国Gensler设计事务所副总裁JERRY HUNG JERRY HUNG:如果说双碳跟零能耗的话题,在运营管理这个层面,已经太迟了,整个产业链如果拉开的话,应该是在最前期的时候,建筑行业要通过设计在最前期的时候要计划着手。 我代表设计方的一些意见,有一些跟大家分享,我们大概有十个措施,在这个方面,没有做到近零的能耗,至少做到靠近能够节能。 第一,了解建筑物的能耗情况,比如说制定一个完全打造电力设施的一个计划。你用其它的能源来替代,它有能耗的这些。 第二,做能源的预算。在制定空间能耗标准,你制定一段时间,比方说每周,它的发电量是多少,能够帮助你制定预算,当然它的空间是一个楼宇或者一个大的空间。 第三,让建筑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主要尽量减少它的热增益,不要依赖其它像制冷或者是一些制热,它会产生能耗的一些动作。 第四,在建筑能源模型这种表皮,在原始设计充分考虑优化方案。像上海中心方案,当时我们有一个(双神幕墙)的考虑,在中间里面有很多节能的手段,包括一些雨水收集,在前期的时候你考虑到设计手段,同时评估再生能源,发电机会等等。 外部遮阳,对于建筑形体它的遮阳还有散热包括它的光线的反射,我们在设计的阶段,事实上是有这个手段,设计到一面,受光面能够得到很多自然光源,你不就是间接去节省了一些用光的这些能耗,采光的设计包括一些窗帘,遮阳的设施等等,这些手段就是要减少制能能量的消耗。 机电手段,也就是说能够在设计楼宇的时候,重新利用自然通风的优势,根据当地的情况,尽量用新鲜空气。这个设施评估下来,一年能节省四五个月供暖和制冷的开销。 第九,减少插头的负担。我们现在有很多的一些智能传感器,数字控制的一些功能,它让租户能够控制这些空调,恒温器、照明等等,这些装置事实上你可以在设定时间或者说感应方面你可以降低能耗,间接的。 最后,本土化解决方案优化,考虑所有系统。在闭环跟回路里面,节能想要做到的就是你一头的输出,另一头的输入,这样不就用到再生系统的循环,这些方面建议,无论是全新的建筑还是说它是旧的改造,建议在初期一定要全盘考虑它的能源系统跟能源技术的这些实践。 我们做城市更新的时候或者旧楼升级改造的时候,大家现在都提到要智慧管理,智慧运营,可能会上很多的一些科技,所以我们标题叫科技赋能。在智慧楼宇的时候或者用一些科技手段的时候,怎样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果,从实践的角度上给大家一些建议。 从巍:其实在整个物联和智能化,尤其硬件这个市场上流行一句说法,叫建成即落后,从设计阶段,设计院特别喜欢用熟悉东西给你放进去,那时候已经相对落后了。等到最后建成,中间又隔了几年,已经落后了,尤其硬件更新迭代要换,不像软件可以升级,通过一些改变,设计阶段更多从管理思路,软件牵头不是硬件牵头,应该说把管理思维和软件平台优先考虑。软件可以升级,软件不需要你投入太大的硬件成本而且是可以去更新换代的,从整个管理思路落实到软件以这个牵头做设计而不是以硬件牵头做设计。 窦强:从总说建成即落后,尤其从设计,设计到建成一下还有3、5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更长,很多技术更新很快。 数字经济对于基础设施的影响。数字经济要大力发展,其实这块跟楼宇更新包括整个既有社区改造包括我们用数字赋能科技赋能匹配度非常高,建筑的数字化和建筑的智能化这其实是两回事。智能化的前提一定是优先做好整体的建筑的数字化,数字化的前提没做好,人工智能这事不新鲜,很多算法很多各种各样的逻辑都是现成的,但是你做人工智能之前它的数据基础和数字底座是不是做好,这个事是非常核心非常关键的。也希望西城区如果有机会其实可以大力在楼宇数字化这边提供一些政策。 宋怡:09年,金融街开发,在金融街有很多项目,包括19、10,当时人行的项目也是二期,类似西城区的项目我都参与过,感觉低密,设计不会像中国尊那么高,它当时做设计的时候,因为其它技术比如暖通不会有太大的变革,像智能化它是每五年完全颠覆你的想象,所以担心 那个楼建好以后五年以后这个楼就过期了就过时了,用的智能化系统就过时,所以它的更新换代是非常快的,作为政府可以搭一个平台,现在我们在全世界搭了一个平台,把做WELL评估的楼在我的平台下,比如说华润春笋十个楼都在这个平台下包括亚投行的金融大厦的总部,之前是A5那个楼现在搬到朝阳那边,就这些楼可以在西城区做一个平台,大家有比较,比如你的能耗每年是多少,我能耗每年多少,我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标准,这样你在标准上就会有奖励,在标准下就会有惩罚,类似这些大家就会不自觉去激发我们低碳去节能这方面的一些提升。所以这个也是怎么做一个更好的一个平台,去促进区域内的建筑企业然后一起去发展。 JERRY HUNG:刚才从总说建成即落后,这个话没问题,我们跟业主方交流的时候,总是建议说我们做的是未来的设计,我们现在在讨论,等到入住之后可能是两三年,科技迭代已经没办法去应付的时候,你要往前看,你要去计划一些。在这些建筑科技跟空间分析还有大数据,还有科技普及,我们建筑面积入住率、利用率这些传统的一些指标,它慢慢被弱化,我们想,我们的体验设计方在业主方的需求,反倒是新的指标更多关注是一些用户体验,大家说得很多,用户体验怎么样,还有一些行为模式跟整个设计的效果是不是能够替它的楼宇加分,我大概提三个观点。 第一个,在数字化跟科技化系统,它持续会提升它楼宇的互动,对人的身心健康还有关注的焦点。可能租户更关注的是一些健康的问题,比方说它的新风量,它的空调、通风系统等等,还有一些机电的优化等等,还有它对环境的控制、空气质量等等,它可能关心更多还有一些 除菌,是不是在空调系统里有这些功能。 第二个,楼宇服务的设施提升。 我们事实上有一个研究院,我们调研的结果发现租户期望,最近一年调研,租户个人他希望他的设备跟整个建筑体能做更好的结合,原因是因为他希望能够通过他个人的一些设备能够对会议的空间预约,或者说通过一些移动做一些居家办公服务。所以说前面一二项在疫情期间特别明显,这个需求事实上是很强烈的。 第三个,可能在写字楼方面,在商业地产方面,有一些体验。Glensler数字化体验的分支,把物理空间跟数字空间做一些融合,也就说通过增强现实跟虚拟现实,经过一些软件,把空间包括一些接待一些体验数字化的标牌、信息等等经过这些媒介把它打造成一个完全沉浸式的体验,这个需求是很强烈,明显可以看到,我们在跟进,迭代更新去提供。 至于说它的投入跟节省,我建议,专业的专家评估,他要善于利用这些数据,通过把这些调研评估的结果拿到设计,充分结合。没有说是最 便宜的方案只有最适合,最适合你这个楼宇的方案,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当然,做智慧楼宇或者科技赋能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最适合自己的,杜绝伪需求。一定是要基于租户,基于未来发展去做楼宇的更新科技赋能。 联系我们/CONTACT US 更多专业须知--不止有培训 | 专业学习从东京虎门之丘大厦看日本设备设施精细化管理 | 租户满意度调研 |